序言
上海,地处长江入海口,是中国经济、金融、贸易与航运中心,亦是一座兼具江南水乡温婉与国际都市活力的城市。
图片
上海
自1843年开埠以来,这里的饮食文化以本土“本帮菜”为根基,吸纳苏浙皖、广潮闽等多地风味,最终形成“浓油赤酱、甜咸适中、注重本味”的独特风格。
图片
上海美食
以下20道经典饮食,正是上海百年烟火气的味觉缩影。
1. 红烧肉
口味:色泽红亮如琥珀,肥肉不腻、瘦肉酥软,甜味与酱香交融,入口即化,余味绵长。
图片
红烧肉
做法:精选带皮五花肉切块,以冰糖炒出深红糖色,加生抽、黄酒、姜片焖煮2小时,最后大火收汁至汤汁浓稠挂肉。
历史:本帮菜“镇桌之宝”,清代饮食典籍《调鼎集》中已有类似“煨肉”记载,是上海家庭逢年过节、家人聚餐的必备菜,承载着几代人的团圆记忆。
2. 糖醋小排
口味:酸甜比例平衡,冷食时酸甜更鲜明,热吃则肉质软嫩,骨缝间满是酱汁,开胃解腻。
图片
糖醋小排
做法:猪肋排切小段焯水去血沫,热油炸至表面金黄微脆;另起锅用冰糖、米醋、生抽、黄酒熬成酱汁,放入炸好的排骨翻炒收汁,撒白芝麻增香。
历史:清末已流行于上海街头,早年城隍庙小吃摊的糖醋小排最负盛名,是老上海人宴客时必上的冷盘,也是下酒的经典搭配。
3. 腌笃鲜
口味:汤汁乳白清亮,春笋脆嫩回甘,咸肉的咸香与鲜肉的鲜醇融合,不加味精也能鲜掉眉毛,尽显食材本味。
图片
腌笃鲜
做法:咸肉切片、鲜猪肉切块、春笋切滚刀块,与百叶结一同冷水下锅,大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炖1.5小时,仅用少许盐调味。
历史:源自江南农家春季家常菜,“腌”指咸肉、“笃”是江南方言“慢炖”之意、“鲜”指鲜肉与春笋,上海开埠后传入本帮菜馆,成为春季时令代表菜,体现“不时不食”的饮食哲学。
4. 草头圈子
口味:草头(苜蓿嫩芽)清香微苦、解腻爽口,猪直肠(“圈子”)软糯弹牙、酱香浓郁,荤素搭配恰好中和油脂感。
图片
草头圈子
做法:圈子焯水去异味,加生抽、黄酒、冰糖红烧至酥烂;草头热油快炒,加少许白酒提香,最后将两者分别摆盘,草头围在圈子外侧。
历史:民国时期由上海老饭店首创,早年是码头工人的“实惠下饭菜”,因食材常见却滋味独特,逐渐成为本帮菜馆招牌,尽显上海人“化平凡为美味”的智慧。
5. 水晶河虾仁
口味:虾仁晶莹透亮如水晶,入口鲜爽弹牙,清淡中带着蛋清的嫩滑,不抢味却尽显河鲜的清甜。
图片
水晶河虾仁
做法:取上海青浦、昆山一带的清水河虾,去壳去虾线后用清水反复漂洗;加蛋清、淀粉、少许盐上浆,温油快炒至虾仁变色,淋半勺黄酒即可出锅。
历史:20世纪30年代由本帮名厨杨和生改良定型,因选材讲究、做法精细,曾获“上海第一名菜”美誉,是高端本帮宴席上的“常客”。
6. 南翔小笼
口味:皮薄如纸、可透光,肉馅紧实多汁,咬开时汤汁顺势溢出,咸鲜中带一丝微甜,吃完唇齿留香。
图片
南翔小笼
做法:用不发酵的“死面”擀成薄皮,包入加了肉皮冻的鲜肉馅(皮冻占比约30%),捏出16-18道褶;放入小竹笼,旺火蒸8分钟,出笼后刷一层熟油防粘。
历史:1871年由上海嘉定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首创,1900年传入上海城隍庙;2014年“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被誉为“中华第一笼”。
7. 五香熏鱼
口味:外酥里嫩,鱼肉细腻无刺,五香、酱香与酒香交织,甜咸适口,冷食时风味更浓郁。
图片
五香熏鱼
做法:草鱼去骨切厚片,用盐、料酒腌制10分钟;热油将鱼片炸至金黄酥脆,趁热浸入用黄酒、生抽、冰糖、五香粉、八角熬制的卤汁中,浸泡2小时入味。
历史:清末已在上海流行,早年“老正兴菜馆”的五香熏鱼最出名;是上海人年夜饭“冷盘四喜”之一,也是过年时“囤货”的经典菜。
8. 八宝辣酱
口味:微辣鲜香,食材丰富(猪肉丁、虾仁、笋丁、花生、豆腐干丁、香菇丁、毛豆、鸡丁),色泽红亮,酱香裹着每一粒食材,配米饭堪称“绝配”。
图片
八宝辣酱
做法:八种食材分别焯水或煸炒至断生;另起锅炒香豆瓣酱、甜面酱,放入所有食材,加黄酒、糖焖烧5分钟,勾芡后撒葱花。
历史:由清末上海家常菜“炒辣酱”改良而来,20世纪30年代因食材多样、口感丰富,成为本帮菜馆热门菜,尽显海派饮食“兼容并蓄”的特点。
9. 白斩鸡
口味:皮黄肉白,鸡皮脆爽、肉质嫩滑,不柴不腻,蘸着姜蓉酱油汁吃,更能凸显鸡肉的鲜,清淡却不寡淡。
图片
白斩鸡
做法:选用1.5斤左右的三黄鸡,冷水下锅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浸煮15分钟;捞出后立即放入冰水中“锁嫩”,切块后淋少许麻油,搭配用鸡汤调的姜蓉汁。
历史:1943年由浙江绍兴人章润牛兄妹在上海创立“小绍兴”菜馆,以“皮脆、肉嫩、味鲜”的白斩鸡闻名;2011年“小绍兴白斩鸡制作技艺”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10. 醉蟹
口味:蟹肉细嫩鲜甜,酒香醇厚不冲鼻,雌蟹膏黄饱满、入口即化,咸中带甜,回味有草本清香。
图片
醉蟹
做法:选用鲜活的雌河蟹(重阳节前后最佳),用牙刷洗净后沥干;将黄酒、盐、糖、花椒、八角、香叶熬成卤汁,放凉后倒入密封罐,放入螃蟹浸泡7天,全程冷藏。
历史:源自江南“醉制”传统工艺,明清时期上海已盛行;“王宝和酒家”的醉蟹最负盛名,自1744年创立以来,一直是沪上宴席的珍品。
11. 清蒸鲥鱼
口味:鱼肉肥嫩细腻,鳞下油脂丰腴,清蒸后原汁原味,鲜得纯粹,搭配火腿、香菇更添层次。
图片
清蒸鲥鱼
做法:鲥鱼不去鳞(鳞下富含油脂),鱼身划刀,铺上火腿片、香菇片、春笋片;淋黄酒、放姜片,旺火蒸12分钟,出锅后淋一勺热油激发香味。
历史:古代江南贡品,上海开埠后成为本帮菜经典;20世纪80年代因野生鲥鱼稀缺逐渐淡出大众餐桌,如今偶见于高端本帮宴席,多采用养殖鲥鱼。
12. 蟹壳黄
口味:形似蟹壳、色泽金黄,外皮酥脆掉渣,内馅分甜(豆沙、桂花糖)、咸(葱油、鲜肉)两种,芝麻香与麦香交织,一口一个停不下来。
图片
蟹壳黄
做法:用猪油和面做油酥面团,包入馅料后揉成圆饼,表面粘满白芝麻;贴在炭火炉内壁,烤10分钟至金黄出炉。
历史:清末已在上海街头售卖,早年“吴苑饼家”的蟹壳黄最出名;是老上海人早餐“四大金刚”(大饼、油条、粢饭、豆浆)之外的经典点心,现做现吃最香。
13. 生煎馒头
口味:底面金黄酥脆,上部面皮松软有嚼劲,肉馅多汁咸鲜,咬开时葱香、芝麻香、肉香一同迸发,汤汁不烫嘴时吃最过瘾。
图片
生煎馒头
做法:用半发酵面团做皮,包入鲜肉馅;平底锅刷油,放入生煎馒头,中小火煎至底部金黄,加半碗凉水,盖盖焖至水干,最后撒葱花、白芝麻。
历史:19世纪末由苏北移民传入上海,经过本土化改良后形成特色;“大壶春”(清水生煎)、“小杨生煎”(汤汁浓郁)等品牌享誉沪上,是上海人最爱的街头小吃之一。
14. 鲜肉月饼
口味:酥皮层层分明、入口即化,内馅鲜肉紧实多汁,咸香浓郁,热吃时肉汁浸润酥皮,凉后酥皮更脆,各有风味。
图片
鲜肉月饼
做法:用猪油起酥做苏式饼皮,包入加了少许糖的鲜肉馅(肉馅需提前打水拌匀);放入烤箱,200℃烤20分钟,出炉后放凉5分钟再吃。
历史:明清时期已有雏形,上海“老大房”“沈大成”“光明邨”的鲜肉月饼最受欢迎;每年中秋前后,门店前都会排起长队,是上海人独有的中秋味道。
15. 排骨年糕
口味:排骨外脆里嫩、肉香十足,年糕软糯吸汁,甜面酱与辣油调和出咸甜微辣的味道,一口排骨一口年糕,满足感爆棚。
图片
排骨年糕
做法:猪大排用刀背拍松,裹面粉、蛋液、面包糠,油炸至金黄;年糕切片,煎软后与排骨同煮,淋上特制甜面酱、辣油,撒葱花。
历史:1921年由浙江台州人何世德在上海首创,早年在西藏南路设摊售卖;“鲜得来”是知名品牌,1997年其排骨年糕获评“中华名小吃”,至今仍是热门小吃。
16. 糟味(以糟鸡为例)
口味:酒香清雅不刺鼻,鸡肉嫩滑不柴,咸鲜爽口,夏天吃解腻消暑,配粥、下酒都合适。
图片
上海糟鸡
做法:三黄鸡煮熟后撕成块,放凉备用;用黄酒、糟泥、八角、桂皮、香叶、盐调成糟卤,放入鸡肉块,密封冷藏腌4小时。
历史:源自江南传统冷菜工艺,上海以“熟糟”(食材煮熟后糟制)为主;20世纪30年代“德兴馆”的“糟钵头”(多种食材同糟)最出名,如今糟鸡、糟毛豆仍是家庭常备冷菜。
17. 葱油拌面
口味:面条筋道爽滑,葱油焦香浓郁,虾米提鲜,少许糖中和咸味,简单一碗却层次丰富,吃完胃里暖暖的。
图片
葱油拌面
做法:香葱切段,热油慢炸至葱段焦黑,滤出葱油;面条煮熟后过凉水(喜欢热面可不过),拌入葱油、生抽、虾米、少许糖,拌匀即可。
历史:最接地气的上海面食,早年弄堂口小吃摊、老虎灶旁都能吃到;是老上海人“一碗面解决一餐”的选择,做法简单却最见功力,葱油的香是关键。
18. 咸浆
口味:豆浆醇厚不稀,搭配油条段、榨菜末、虾皮、紫菜、辣油,咸鲜微辣,口感丰富,喝到最后还有料,暖胃又管饱。
图片
咸浆
做法:热豆浆倒入碗中,依次加入酱油、虾皮、榨菜末、紫菜、剪碎的油条段,最后淋一勺辣油,讲究“高冲”手法让豆浆起花,口感更绵密。
历史:上海传统早餐,早年街头“老虎灶”(提供热水的店铺)旁常见;是“四大金刚”之外的经典搭配,老上海人喝咸浆时喜欢配一根粢饭团。
19. 青团
口味:表皮软糯带艾草清香,不粘牙,传统豆沙馅细腻甜润(用猪油炒制更香浓),创新咸蛋黄肉松馅咸香可口,一口尝出春天的味道。
做法:新鲜艾草焯水去苦,打成汁后与糯米粉、少量粘米粉揉成面团;包入馅料,搓成圆团,蒸10分钟,出锅后刷一层熟油防粘。
图片
青团
历史:源自清明“吃青”习俗,寓意“清清爽爽”;上海“沈大成”“王家沙”“乔家栅”的青团最经典,近年网红口味频出,但传统豆沙馅仍最受欢迎。
20. 脆皮乳鸽
口味:皮脆如薄纸,咬开时“咔嚓”作响,肉质细嫩多汁,咸香入味,搭配酸梅酱解腻,一口下去满是肉香。
图片
脆皮乳鸽
做法:选用出生28天左右的乳鸽(重量约8两),用盐、花椒、八角、香叶腌制1小时;晾干后淋上脆皮水(白醋、麦芽糖调制),再晾干;200℃烤箱烤25分钟,中途刷一次油。
历史:20世纪80年代从粤菜引入上海,经本帮改良后更符合本地口味;“新雅粤菜馆”“南新雅华美达酒店”的脆皮乳鸽最出名,成为本帮融合菜的代表之一。
图片
上海人间烟火
这20道饮食,既有宴席上的精致菜肴,也有街头巷尾的平民小吃;既保留江南饮食的“鲜”与“雅”,也融入开埠后的“融”与“活”。
图片
上海饮食文化
它们是上海人舌尖上的记忆,也是这座城市“兼容并蓄、不失本真”的性格写照—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一口地道的上海味,总能让人想起这里的烟火与温情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怎么炒股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